【转自健康报】中医药进校园到底如何进
发布时间: 2017-10-09 浏览次数: 43

 来源:《中国健康报》2017年9月27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宁

 

近日,“浙江省五年级小学生要上中医课”一事,成为中医界乃至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甚至有媒体解读为中医药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对此,9 月13 日,浙江省教育厅回应称,中医课为地方课程,不属于媒体报道的“必修课”,也不会进行考试或考核,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厅负责对教材进行审核。虽然“ 必修课”被证明误读,但又有网友质疑这套教材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对其中的一些中医药知识点也提出了质疑。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进校园?中医药进校园是不是一定要以课本的形式?中医药进校园到底应该如何进?本报记者专访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几位专家和中医药进校园的实践者,听听他们怎么说。

没必要专为中医药设一门课程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中医药知识应该用孩子能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去,而不是专开一门课。多年前,我也是要求开设中医课程的支持者,还专门写了提案。但后来在与教育部相关人员深入交流后,改变了想法,因为还有很多希望进校园的国粹:书法、京剧、武术、昆曲、剪纸等,如果都作为一门课程,那么孩子的负担还是很重的。因此,我的观念是改变教材编写,融国粹于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现有学科中。例如:语文中上一课李时珍采药,也可以让孩子们认识中医药,没必要专门为中医药设一门课程来学习。

多听从孩子的心声依据兴趣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张树剑中小学校园中,孩子们除了学习基本的人文与科学基础,养成健全的人格之外,再学习什么,还要听从孩子们的心声,依据他们的兴趣去学。学习中医没有错,但是要注重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对中医有兴趣的孩子自然会去学习,将来或许会成为中医的栋梁;如果要求没有兴趣孩子去学,只会适得其反。

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把好事做好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中医药自古以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多孩子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过中医药,有的孩子还因为中医药重获健康。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但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所以中医药进校园的初衷是让孩子们更健康的成长,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是认同的。但中医药进校园毕竟是一个新课题,还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去把这件好事做好。

“三因制宜”把好事办好——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时间切入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璞因时、因地、因人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的“三因制宜”治则萌发于《黄帝内经》,经后世补充、丰富而汇集为完整体系,构成了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三因制宜”的理念值得运用到中医药进校园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一再要求为中小学生减负,如果中医药知识成为教学的一门课程,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中医药进校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切入点,这其中有三个时间点是比较合适的:假期时间、班级主题活动时间、业余时间。

“三因制宜”把好事办好——因地制宜学习内容要结合地域特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省市学校的自身情况也不相同。比如对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增加对本民族医药的初步了解和认知,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文化基因的传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道地药材,可以在孩子们春游、秋游或者班级户外活动的时候增加对本地中药资源的感性认知与初步的理性了解。对于地处山区的孩子,可以以课余时间上山采药的形式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还能活学活用,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于在城区的孩子,可用常见中医食疗、穴位保健等主题增加对中医药的认知,还可以结合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等融入中医的健身内容,利用课余时间锻炼孩子们的体魄。中小学可以因地制宜,发挥社会资源,特别是中医药大学、中医院的作用,依托各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如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国医馆、中药植物园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与。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如果要植根于校园,必须融入校园文化,让中医药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让中医药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们首先必须弄懂校园文化的要素。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中医药文化必须围绕学生来做文章,比如学生喜欢的猜谜活动可以与中药谜语结合起来等。校园文化是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所以中医药文化应尽可能地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开展。

“三因制宜”把好事办好——因人制宜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周延松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相对的稳定性,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很有必要,但不需要也不适合改变现行的课程体系,且应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点是中小学,这个层面的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古往今来的中医大家对于祖国文学的修养都是比较高的,比如很多中医著作的序言都很有文化底蕴,有的中医古籍甚至融入了诗词的元素,不但朗朗上口,而且语言精练,便于记忆。笔者认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于喜欢语文的学生更是如此。比如成语里面的中医养生智慧,中华诗词里面的中医文化内涵等,作为课外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原有语文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也有利于师生们在这种结合学习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中医药文化及实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