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西医联手共同维护人类健康——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
发布时间: 2015-12-17 浏览次数: 28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现年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中国当代科学事业尤其是医学事业赢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殊荣。

  现年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中国当代科学事业尤其是医学事业赢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殊荣。对此,本网记者近日专访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乃实至名归

 

中国社会科学网:青蒿素对疟疾的疗效是以屠呦呦为首的中国药学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研究成果。有人质疑此次获奖是否过了“时效性”,您认为,时至今日应如何评价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人类医疗健康事业的贡献?

  张宗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中国科技界、中医药界巨大鼓舞,但在兴奋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一些人对该成果的学科归属问题、中药现代化问题、乃至中国科技体制问题进行了反思与争论。

该研究成果尽管产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但此次获奖并没有过了“时效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往往是两类成果,一类对人类知识发现作出巨大贡献的成果,另一类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成果。从人类知识发现的角度看,青蒿素的发现也许不能与近百年来其他生命科学重大发现相媲美,但青蒿素是属于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成果,因为它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直到今天,青蒿素仍在世界各地治疗疟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属于实至名归,不应该存在争议。

 


传承创新是中医药腾飞的“翅膀”

 

中国社会科学网:此前还有人质疑,中医中关于疟的验方很多,有些并不能有效治疗疟疾,然而屠呦呦却运用现代方法从传统中医验方中提炼出青蒿素。您如何看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药价值的现代整理与发掘?

  张宗明:青蒿素的发现是应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指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屠呦呦从传统中医药宝库中找到了灵感与启发,应用现代科技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正如屠呦呦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青蒿素获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现代医学背景下,首先是要守护与传承好传统中医药,因为传统中医药里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不可随意丢弃。同时,也不能简单守护,传统中医药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去挖掘、提高与创新,来满足现代人的健康需要。青蒿素本身就是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成功典范。传承与创新,都是中医药腾飞的“翅膀”,缺一不可。

 


中西医都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

 

  中国社会科学网:自近代以来,有人主张以西医代替中医,也有人呼吁弘扬中医价值。您如何看中西医文化的分歧?从屠呦呦的成功研究中,我们如何理性看待和处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张宗明:近百年,中医药一直生存在被质疑、改造与否定的阴影中。中西医之争,表面上是传统与现代医学之争,其实质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交锋。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医学范式,它们之间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层面存在很大不同,我们首先要正视差异的存在。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究竟是“中医药的伟大胜利”,还是“与中医没有一点关系”,亦或是“对中医发展的重大打击”?其背后折射出来是由来已久的中西医文化之争。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医学,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任务,不能人为将二者分割开来。

  中医也不是固步自封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代中医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医学元素;西医也在不断地学习、借鉴与研究中医药。中医与西医并存、并重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医学的优势所在。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中医药,其成果又属于西医药,是中西医药联合协同的产物,不可简单地回答“姓中”还是“姓西”。屠呦呦获奖提醒我们:中医与西医,都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应是对手,而应成为朋友。相互取长补短,联手共同维护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