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发布时间: 2017-03-30 浏览次数: 52

近年来,如何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记者日前就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近日,一位教师“龙袍加身”上思政课引发舆论热议。受访学者认为,“龙袍加身”背后的用心和创意值得肯定,但在思政教育中,应更注重挖掘思政教育所蕴藏的文化底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思维方式教育等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内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用的资源。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习胜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政教育宝贵的思想资源和不可或缺的沃土。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周中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基础。用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道德教育的最好切入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丰富的价值资源。”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张宗明表示。

         激发青年人使命感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结合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举措。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注重挖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张宗明和他的团队多年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张宗明告诉记者,对于高等中医院校来说,中医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思政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

         还有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则依托相关资源,面向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社会开设仲英道德讲堂;上海师范大学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伦理思想史课程,面向本科生开设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通识选修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历史发展中走过来的,如果没有对历史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没有根基。”周中之说,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从概念到概念,它还需要激发学生的感情,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从中国历史发展中看到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继红表示,思政教育尤其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不能使“传统”和“现代”成为“两张皮”。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教学中运用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历史和现代的对比阐述中让思政课“活”起来。

        王习胜认为,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首先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的水平,使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浅出,赢得学生的关注。

        “现代社会较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此,要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既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还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张宗明表示,通过专题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时代感,起到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周中之表示,思政教育“接地气”,要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并且注重脚踏实地,修身养性。但在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时,要分析和鉴别,挖掘其对现代生活有益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很好的方式。此外,也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各门专业课程也要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张宗明说。

         记者 吴楠

         首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2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