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应邀来我校作“社会空间与身体文化”的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 2018-05-17 浏览次数: 957

5月15日晚,由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医文化系列讲座第五十三讲在仙林校区图书馆305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宪教授应邀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社会空间与身体文化》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院长、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教授主持。

宪教授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政协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艺术理论、文化研究等方向,对文化现代性研究和视觉文学研究在国内学界有较大影响。曾在CCTV百家讲坛主讲视觉文化。主要的专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现代性的张力》《美学是什么》《视觉文化的转向》等。

  

身体是人生命存在的条件,是我们最熟悉的对象,也是我们生老病死的载体,思想观念的居所。身体有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身体及身体观也随时代而变化。周宪教授首先由法国艺术家罗兰重塑身体的个案谈起,说明在社会空间中,身体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呈现的。接着他解释说人类的身体不同于其他任何物种,具有未特定性与反思性。未特定性是人的无限性,也是人的危险性所在,人可以通过种种的“身体技术”来改变和重塑自己的身体;反思性是指人对我身体的观照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身体的焦虑由此而产生。身体既是生理的,也是社会的。生理的身体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身体的制约或重塑,因而社会对身体的规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进一步指出,身体是一个呈现社会交往的符号,自我对身体的期待实则源自于他人的目光。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当代消费社会创造了身体工业,把对身体塑造转化为人的内在动力,消费偶像成为身体工业的典范。全球化使得西方美女成为普遍范式,美的人类学遭遇新的挑战。最后周教授总结身体是个人生理性人肉身,也是社会力量和文化相互较量的场所。我们应该尊重身体的神性,抵抗消费社会对身体的压制,回归我们的本真存在。周教授特别强调,在当代这样一个高度消费、大众媒体、电子设备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同学们应该潜下心来阅读经典的纸质书籍。他给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有自己热爱的书籍,反复阅读;二是有自己的藏书;三是每周戒网几小时,进行沉浸式阅读。

周教授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图片,并结合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使得深奥的美学与哲学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身体的文化意义,而且对在消费社会中如何保持自己冷静与批判的态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