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3月24
地点:南京中医药大学 杏苑宾馆
采访对象:马伯英教授、Alicia Grant
灵素文化记者:王小丁(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一、抓阄,抓出来的“西学中”考研经历
灵素文化: 马伯英教授,非常高兴时隔一年,在南中医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再次见您,也欢迎您夫人(Alicia Grant)一同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并向我们介绍中医文化在英国传播的情况。
马伯英:我也很高兴,我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朋友了,也是你们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特邀顾问, 那么我们的访谈从哪里开始?
灵素文化:现在正是各大中医高等院校研究生复试的期间,我们知道您之前是学习西医的,但为何却去中医研究院读了医学史的研究生呢?给我们谈谈您当年的考研经历吧!
马伯英:我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学的是西医。文革期间动员医生下乡,我被安排去一座深山水库工地为两千名民工做保健医生。山区是缺医少药,为了弥补,这时候我就自学了中医。学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学了西医,只要不被西医概念套住,自学起中医来,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我用中西二法为贫苦的农民、工人治疗,效果十分好。1978年初忽然传来消息,国家要组织考试,恢复研究生制度。3月份招生目录发到行署,我就去查了一下。一查后知:西医专业统统要考英语,没有希望。中医专业,北京中医研究院有两个班:纯中医班不需考外语;中西医结合班中的医学史专业,可以选考英语、日语、俄语。从这个角度,我可以有两个选择了。怎么办呢?由上天决定吧。我就抓阄。第一次抓出的是医学史。我暗忖,我对医学史一窍不通,怎么考?抓三取二,再抓!然而,第二阄又是医学史!我当时想,这就是天意了。就报了医学史专业。考试科目下来,除政治、俄语,另外考的是中西医临床、《黄帝内经》。《内经》从未见过。设法到二军大图书馆去借,只借到《素问》全是文言,幸而我语文基础好。可是《内经》的另一半《灵枢》找不到。俄语考试可以查辞典,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去记单词,就放一边不管它了;考政治不怕,我的背功很好;中西医临床烂熟于心,也毋庸担心。准备考试就主攻《素问》。离考试日期只有两个月,在工厂亦无脱产复习一说。只能这样分配时间。
5月考试,居然中了!但要复试。8月上京面试,口试并笔试医学史。从一位浙江中医学院毕业的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只有20页的医学史讲义。在北京还感冒发高烧。笔试那天得到特许,考试中间可以在自来水龙头前洗把脸。最后复试也通过了!那是“文革”十年之后第一届研究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考状元还难。在中医研究院做研究生的第一年,我开始在学术刊物如《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上发表论文;以后又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华医史杂志》和各种中医药杂志及日本针灸杂志《医道之日本》上陆续发表文章。其中不少是探讨中医理论本质的,引起中医界注意。
灵素文化:这样的经历是否也是李约瑟先生选您去他的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医学部分的重要原因呢?
马伯英:1985年底,我受聘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与李约瑟博士和鲁桂珍博士合作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的中医学史部分(主要是病理学和疾病史),为期两年。我想李约瑟选我,是因为我中西医兼通;哲学和历史并修吧。巴斯德说过:机遇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私下窃想,我也算上一个了吧!
二、中国的人痘接种术是“免疫学的源头”。
灵素文化:Alicia欢迎您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分享对中医的研究成果。我们很想好奇,作为一名外国人,您为何会对中医产生兴趣呢?是因为和马伯英教授之间的爱情吗?
Alicia Grant:(微笑一下)我之前是名整骨医生,中医的人体经络和穴位图使我产生了研究兴趣,于是我到浙江中医药大学专门学习了的针灸推拿,我是到中国后才认识他的。
灵素文化:Alicia,中医药在英国传播情况如何?在您眼中英国社会是否普遍接受了中医治疗?
Alicia Grant:中医在英国发展的并不一帆风顺,主要作为补充与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简称CAM, 又叫另类医学)。 其中CAM 的种类有61种, 中医药和针灸只是其中之二。而因为“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 CHN)CHN引发的轩然大波, 使中医药的声誉在1998年跌到谷底。英国随即(1998)禁用所有防己, 木通, 马兜铃, 龙胆泻肝丸等中草药。为此,马伯英专门通过医学实证和法律途径为中医药辩护,保护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的权力和机会。还有就是BMAS和AACP两个组织宣称他们用的是 “西方针灸”, 与中国传统针灸划清界限。如果西方人反对中医我能理解,但我不太理解为何中国人自己也反对中医,中国人何苦这样否定自己家的好东西?这也不利于中医的国际化传播。
灵素文化:Alicia,您这次讲座的题目是“消灭天花: 中医人痘接种术对人类不可磨灭的贡献”能简要介绍一下吗?
Alicia Grant: 天花曾经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流行病。据估计,历史上有5亿人死于天花。18世纪欧洲约6000万人死于天花。中国人发明了以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后,中国儿童的天花患病率大大减少,死亡率大为降低。18世纪人痘接种法传出,经锡尔嘎西、土耳其到英国,很快在英国形成了一个世界性人痘接种中心,不但在英国本土建立起人痘接种医院,成功率很高;而且欧美各国均来英学习人痘接种方法。于是此法传通到全世界,为各国预防天花做出了杰出贡献。当年华盛顿因为采取了人痘接种方法给军队战士接种,成功防止了战斗力减弱,保证了内战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非但如此,由于人痘接种方法在英国广泛推行,引起琴纳(Edward Jenner)医生的注意,他也参与其事。在实施人痘接种过程中,他发现牛天花痘苗可以代替人天花痘苗,从而发明了牛痘接种术。此后牛痘接种术代替了人痘接种术在全世界施行,直到1980年全世界消灭天花。这一过程,就是钥匙效应激发了西方人的预防思想,然后经由实践和创造,发展了预防接种技术,放大机制起了作用。西方医学的免疫学理论又在此基础上萌生出来,所以李约瑟博士称中国的人痘接种术是“免疫学的源头”。
(图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宗明教授为Dr Alicia Grant发聘书,聘请她为该中心特邀研究员)
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医的骄傲,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灵素文化: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人说这是中医之幸,中医药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有人说这是中医之哀,只不过是新时期“废医存药”的体现。您怎么看?
马伯英:青蒿素的发现因诺贝尔奖的评定而重新归于中国传统医学。看看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吧:“屠哟哟是第一位中医荣誉桂冠获得者,她从传统中医获得灵感,发展出对付疟疾的新的道路。”有报道说,青蒿素已经使34亿人口受益。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明显对于提振英国中医的地位有极大的好处。西方人都承认了这是中医药的成就,中国人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不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呢?
灵素文化:那么您认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给国人带来那些启示呢?
马伯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启示:要重视中医经典的研究和学习。西方批评中药有毒,因为中药药典就是这么记载的。到底“药”与“毒”是什么关系?中国人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神农本草经》“上药,主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主养性…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可见,“药”与“毒”关系是辨证的,我们要好好研究经典。
第二个启示:以身试毒,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她自己服用有效而安全之后,才应用临床,这也是“医乃仁术”的体现吧。
第三个启示:要与国际接轨,加强专利权的保护。 当时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国家,很快得到了中国发现新的抗疟药的信息,提出要求公开、共享。但中国政府没有同意。那时的中国,完全没有专利概念。1979年有人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继而又在1982年以英文在《柳叶刀》(TheLancet)上发表。国外专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竟然抢先注册了青蒿素专利。这个故事,令人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可喜的当然是在中药中发现了青蒿素;担忧的是中国人的成就这样被人家拿去赚钱。
灵素文化:马教授最后有什么话要寄语南中医学子的?
马伯英:南京中医药大学资格老、基础好、人才强、视野广、国际联系多,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希望中医学子们要有:
理论自信,
临床自信,
方法自信,
能力自信,
前途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