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中医文化系列讲座之十八讲——杜诗中的道教意象和因素
发布时间: 2011-05-28 浏览次数: 11


20115251830,由校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共青团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协人文部协办的中医文化系列讲座第十八讲在仙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隆重举行。美国凡萨学院(Vassar College)终身教授刘皓明博士应邀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蓬莱、金丹、鲲鹏:杜诗中的道教意象和因素》专题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金鑫教授主持。

刘皓明教授是国内外知名学者,1985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士学位,后留学美国,曾在印第安纳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后到柏林自由大学留学,返回美国后,于1993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攻读比较文学。200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任敎于美国凡萨学院(Vassar College)。著有《小批评集》、《学术随笔集》和《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等多部个人专著。

此次讲座教授旨在从杜甫对道教的态度这一全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唐代大诗人杜甫。教授指出杜甫在中国历史上被尊为“诗圣”,历来的学者和批评家多认为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人民的诗人”,对道教则多持批评或者反对的态度。他通过研读大量的杜甫诗歌发现,杜诗中使用了很多诸如蓬莱、金丹、鲲鹏等道教意象,而杜甫本人对道教所持的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首先,唐王朝立国与道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唐朝皇帝尊老子为其远祖,道教在当时被统治者奉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作为一名忠君爱国的诗人,杜甫对道教也是一种拥护的态度。其次,在杜甫的一生当中,道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昔游》、《忆昔行》等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曾经多次和李白等诗人一起寻仙访道,炼制丹药。仕与隐是唐代诗人的两大情结,杜甫也不例外。当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思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对道家的生活就非常向往。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对道教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再次,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我的道家想象,在很多诗歌中他把自己比喻为大鹏鸟,如《泊岳阳城下》中他写道“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总之,传统的批评家多为我们展现的是杜甫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一面,教授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杜甫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作为一个个体他思想的复杂性。

教授在讲解中结合了大量杜甫的诗歌,深入浅出、见解独到,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博得了阵阵掌声。小剧场座无虚席,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和刘教授进行交流、探讨。此次讲座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不仅使大家对诗圣杜甫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就如何进行研究治学等方面也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