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心成功举办中医文化系列讲座之二十二讲:羡不足论——中国古代奢侈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12-04-20 浏览次数: 36

   

点击查看原图

   2012年4月17日晚18:30,由校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共青团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协人文部协办的中医文化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在我校仙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107报告厅举行。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张学锋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羡不足论——中国古代奢侈的变迁》的专题学术报告,取得圆满成功

 张教授的演讲从解题“羡不足”开始,考证西汉桓宽《盐铁论》第二十九篇《散不足》以及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散不足”、“聚不足”、“前不足”均为“羡不足”之误。其原因有三:字形相近、正反义构词法自汉代以后逐渐停用以及在上古音中“散”、“聚”、“前”三字音近通假。“羡不足”则意为“丰足与不足”即“贫富差距”。《盐铁论》之《散不足》篇,其主要内容正是论述当时富人奢侈生活对社会的危害。“羡不足”之弊端告诉我们,像汉代那样贫富差距极大的经济景气,其实是“跛足经济”。
   随后,张教授例举了“酒池肉林”的例子说明上古时期的奢侈,由追求数量之庞大、重量不重质,发展为在追求数量的同时以拥有数量众多的珍稀物品为目标。如反复出现在史书中的和氏璧、昆山玉、绿松石、南海珊瑚等贵重宝物,这些奢侈是一种向人夸耀的奢侈,意在显示自己的力量、地位和威信,也有人将这些物品称为“威信财”。此种以多为贵、以稀为贵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汉代,厚葬风气即为其一端。中古时代的奢侈,自魏晋开始趋向内在性,其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比较极端的有以人乳喂养乳猪、用人体体温发酵酿酒的事例,以及为求长生而服食玉粉、“金液还丹”等。而近世——北宋以来的奢侈则趋于合理化,表现为科学知识的发达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运用;同时亦显现出社会分工益加明细,张教授举《鹤林玉露》所载蔡京包子厨厨娘专门负责“缕葱丝”为例。近世的奢侈以宋代品位最高,衣食住行皆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物质的充分认识,以及素雅高洁的审美标准。明清以来的奢侈则多反映出一种生活趣味上的堕落,文化的烂熟导致了洗练朴素审美观的消失。奇妙的是这种现象与政治能力的衰退几乎是同时并存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奢侈与各时期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时代的奢侈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些亦足以让我们以史为鉴。
   张教授最后以甘地的话语“有几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之第一条“没有责任感的享  乐”作为结语,勉励在座的同学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晚,报告厅座无虚席。张学锋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文献资料,轻松而严谨地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历史问题。一个个极具意涵而又饶有趣味的历史小故事,被张教授信手拈来,博得在场师生阵阵掌声和会心欢笑。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与张教授交流探讨,张教授对我校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